瑞昌历史沿革

  • 发布时间: 2025/6/14 16:05:02
新石器时代,瑞昌有先民定居,地属荆州、扬州。
春秋战国,瑞昌先后属吴、越、楚国。
秦始皇二十六年(前221年),分天下为三十六郡,瑞昌属九江郡。
汉高祖元年(前206年),瑞昌为九江王黥布封地,四年,改九江置淮南国。五年,分淮南地置豫章郡,领十八县,瑞昌属豫章郡柴桑县。王莽新朝),改豫章郡为九江郡,改柴桑县为九江亭。莽亡,东汉复郡县故名,隶扬州刺史部。
吴黄武元年(222年),孙权置武昌郡,柴桑县为之属。
晋元康元年(291年),割扬州、荆州十郡置江州。永兴元年(304年),合庐江郡之寻阳县、武昌郡之柴桑县置寻阳郡,隶江州,瑞昌属柴桑县。咸和年间(326—334年),先后将寻阳郡治、寻阳县治由江北迁治柴桑。义熙八年(412年),省寻阳县入柴桑县。
梁太清二年(548年),折柴桑立汝南县,为寻阳郡治。太平二年(557年),分江州为二、寻阳郡属西江州。
陈天嘉六年(565年),复江州,寻阳郡领柴桑县、汝南县,瑞昌疑属汝南县地。
隋开皇九年(589年),罢寻阳郡置江州,废柴桑、汝南县置寻阳县。开皇十八年(598年),改寻阳为彭蠡县。大业三年(607年),改江州为九江郡,改彭蠡为彭城县,旋又更名湓城县。
唐武德四年(621年),复九江郡为江州,分湓城增置浔阳县。武德八年(625年),省湓城入浔阳。乾元元年(758年),瑞昌属江州浔阳县。建中四年(783年),以浔阳西偏僻远,分立赤乌场。
五代,瑞昌初属杨吴(907—937年),隶镇南军辖下之江州浔阳县。后属南唐,南唐升元三年(939年年),升赤乌场为瑞昌县,隶奉化军。
北宋初,分设路州,瑞昌属江南路江州。天禧四年(1020年),分江南路为东西二路,江州属江南东路。绍兴二年(1132年),江州改属江南西路,瑞昌为其辖县。
元至元十二年(1275年),瑞昌属江州宣抚司。至元十三年(1276年),隶扬州行省。至元十四年(1277年),改南康军为南康路,瑞昌属之。至元十六年(1279年),江州改隶黄蕲等路宣慰使司。至元二十二年(1285年),隶江西行省江州路。至正十二年至二十一年(1352—1361年),瑞昌一度为红中军首领徐寿辉、陈友谅占领。
明洪武九年(1376年),改江西行省为江西承宣布政使司,分5道13府,瑞昌属九江道九江府。永乐元年(1403年),县内三丁拨一、五丁拨二,开垦屯田,另编军户,分属南昌、九江二卫。天启年间(1621—1627年),江西、湖广抚按会题,在肇陈口设缉捕府,以同知一员镇守。
清顺治二年(1645年)夏初,闯王李自成部受清军追剿,由德化进入瑞昌,走罗城山,人马辎重散失无数,旋退往湖北境内。咸丰三年(1853年)正月初八日,太平天国军沿长江顺流而下,破瑞昌下巢湖清军守营。咸丰四年(1854年),太平军改湖口为九江郡,以九江府为江西省。太平天国失利后,清复原制。宣统三年(1911年)八月,清军驻九江五十三标统领马毓宝率部响应武昌起义,瑞昌随即光复。
民国三年(1914年)冬,瑞昌县属浔阳道。民国十五年(1926年),废道,县直隶省。民国二十一年(1932年),瑞昌属第三行政区。民国二十七年(1938年)8月8日,日本侵略军海陆空联合进攻瑞昌,24日县城沦陷,至10月,全县17个乡镇除交通不便的洪一、洪二、乐源、徐源等乡外,其余乡镇均沦陷,县政府流亡到武宁县枣园村。民国三十四年(1945年)8月25日,县政府由武宁迁回湓城镇,县属江西省第九行政区。
1949年6月中旬,由东北南下的干部工作团70多人进驻瑞昌,成立中共瑞昌县委和县人民政府,隶属九江专区。1983年,撤销九江地区,成立九江市,实行市管县新体制。1989年12月,国务院批准瑞昌撤县设市,为省辖县级市,由九江市代管。

相关文章: